【關注流產】港大夥YWCA試行計劃 向流產父母提供心理及社交支援

社會

發布時間: 2022/10/03 15:46

最後更新: 2022/10/03 16:05

分享:

分享:

(資料圖片)

根據衛生署數據,2018至2020年間每年平均約有1.5萬宗流產個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陳凱欣博士今日(3日)表示,研究結果顯示超過9成受訪者以為長期壓力是流產的成因之一,有6成半人及5成半人誤以為做劇烈運動或搬運沉重的物件是流產成因,反映社會大眾對失胎成因仍然存在迷思,有需要加強公眾對生育健康的認識。

香港大學團隊於今年5月經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913名成年人,當中約8成教育程度為學士或以上,近3成2為學生,約5成4有全職工作,約2成人稱伴侶或自己曾經歷流產。調查顯示,約6成人正確理解本港流產機率為10至20%,但僅37.6%認知流產的法定定義為懷孕24周或以後失去胎兒。

調查亦問及市民對流產的態度,約3成人安慰流產親友時會說「至少你還有其他你愛的人」,2成6人會說「你還年輕,將來再有懷孕機會」,約1成2會說「也許這是最好的安排」,這類說話屬於「詮釋性」,可能帶來反效果。她建議以「感知性」說話安慰和鼓勵,包括:「哀傷是正常的」、「你的孩子知道你是愛他/她的」,安靜陪伴及用心聆聽流產父母的故事和感受。

研究團隊獲馬會捐助,明日起至本月15日會聯同其他社福機構舉辦宣傳周,協助公眾認識流產及掌握相關資訊,亦會推行為期3年試驗計劃,為流產父母提供心理及社交支援。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責任編輯:余思嵐